在人类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许多人们曾经用来维护生命存续的本能反应都被保存了下来。我们之前曾提到过在面对危险时人们的第一反应是“冻结”,然而当冻结不足以消除危险或者它已经不是人们躲避危险的最佳方案时,人类大脑的边缘系统就会告诉人们“逃跑”。如何逃跑呢?并不是说让人撒腿就跑,而是说尽可能采取一种有效的方法,让自己离危险远一些。
在这样的“指示”下,人体的躯干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反应,比如我们上一节提到过的“身体后倾”、本节提到的“躯干倾斜”以及它们的“变异形式”如采用隔离物、头转向等。在现代,那些原始的“逃跑反应”发生的可能性和成功概率越来越小,所以人们不得不对逃跑方式进行一定的调整,因而又产生了一些像转身离开、改变话题、不去回应等类似的“回避”行为。
总而言之,无论是倾斜的躯干还是其他逃避或者是回避的行为,它们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让自己避开或者是远离那些不安全的人或者事(危险或潜在的危险)。这既是人类的本能反应,又是我们洞察人心的一个有效途径。
下篇 微语义 ——语言微反应读出弦外之音
众所周知,语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主要途径。古人云:言为心声。我们内心的所思所想很多时候都是通过语言来进行表达的。通过语言,人们彼此之间进行沟通,交换各自的想法和意见。然而更多的时候,人们由于某种原因并不能,也不愿将自己内心真正想说的话通过语言进行直接的表达,尤其是对于比较含蓄或者是想要故意隐瞒的人来说。那么,如何才能够真正听懂人们所说的那些“似是而非、不明不白”的话呢?或许,诸如语言风格、语调、语速、说话方式等语言微反应可以帮助我们读出真正的“弦外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