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有着“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傲骨。在《归园田居》中,诗人歌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短短几句,对仕途的厌恶之情溢于言表。他的壮志无法得以施展,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与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这一切使陶渊明变得躁乱不堪,最终绝望。因“质性自然”,“本爱丘山”,视仕宦之途为樊笼的陶渊明最终选择了辞职归隐田园。他抛离了尘世的繁杂,回归了自然。后人总结:“其隐逸文化总的风格有三:其一是柔,其二是淡,其三是远。”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年幼之时家庭衰微,9岁丧父,生活窘迫。受时代思潮还有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触并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他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后弃官归隐。在官场摸爬滚打13年看到了统治阶层的不公和黑暗,看见了权力之争,看见了欲望驱使下人性的残暴,更领略了为了争夺权力的血腥杀戮。这些种种匪夷所思的现象,使他感到无奈与痛楚。他感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陶渊明13年的仕宦生活,最终以自辞彭泽县令而终止。最后以一首《归去来兮辞》表明了自己与上层统治者的彻底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辞官归里后的陶渊明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因为他所居住的门前栽有5棵柳树,固又被人称之为五柳先生。夫妻二人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普通的劳动人民生活日益接近且息息相关。这样的生活经历为他日后田园诗的创作积累了素材,他的诗淡薄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为后人所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