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见状,笑着说:“拿人家听不懂的道理去游说人家,就好比用高级祭品去供奉野兽,用美妙的音乐去取悦飞鸟,怎么行得通呢?”于是孔子让马夫前去讨马。马夫走到农夫跟前,笑嘻嘻地说:“老兄,你不是在东海种地,我也不是在西海旅行,我们既然碰到一起了,我的马吃你两口庄稼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农夫听了这话,再看看与自己相同打扮的马夫,觉着很亲切,就十分痛快地把马还给了他。
从上述事例中可以看出,讲话时要根据对方的身份、地位、性格等“对症下药”,如此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收到良好的效果。
避实就虚有“弹性”
与人谈话时,如果对方提出的问题特别尖锐,在一定要回答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回避问题的“要害”,“避实就虚”,做一些简单的有“弹性”的回答。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名外国记者问王蒙:“请问,50年代的你与80年代的你有何相同与不同?”
这位记者的用意众人皆知,他是想借机让王蒙谈一谈对中国国内形势改变的感受。王蒙当然也清楚,不慌不忙地抬起头,从容不迫地回答道:“50年代的我叫王蒙,80年代的我也叫王蒙,这是相同之处;不同的是,那时我20来岁,而现在我已经50多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