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39年,王导病逝,终年六十四岁。王导是琅琊王氏繁衍昌盛的奠基人。在后半生的三十年间,王导经历了无数明争暗斗甚至血雨腥风,能在混乱中为家族留下一份家业,殊为不易。同时,他见惯了权力场的争斗和残酷,多少也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作为遗产留给了族人。
第二代:与政治保持距离的王羲之
据说琅琊王氏南迁后信奉道教,给子弟取名都带个“之”字,比如王导等人给子侄辈取名王羲之、王胡之、王彪之、王晏之、王允之等,孙辈取名王徽之、王献之、王恢之等。这似乎是辨认琅琊王氏子弟的一大特征。王导这一辈之后,琅琊王氏名声最大的当属“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王导之侄、王旷之子(王旷做过淮南太守,曾劝司马睿南迁)。虽说是书圣,王羲之小时候一点都不聪明,相反还很笨,连话都说不好。虽然名士周顗曾摸着十三岁的王羲之的脑袋,说孺子可教,前途不可限量,但一般人还是把这看作是周顗判断失误。
事实上,王羲之是那种大智若愚、大器晚成型的孩子。一些小时候聪慧异常的孩子长大后往往平庸无奇,而小时候沉默低调的孩子,如王羲之,常常是一鸣惊人的主儿。王羲之正常进入仕途后,表现出了不俗的政治素质。王导之后,东晋王朝高层政治纷争不断。老有那么几个人鼓动北伐,想借北伐给自己贴金。殷浩北伐的时候,王羲之明确写信反对,劝阻他。担任地方官时,王羲之开仓赈灾,奏请朝廷减免苛捐杂税,很有父母官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