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略》作为体例比较完善的目录学著作,还通过它的大小序,很好发挥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作用。
它的大序,总述大类学术的特点与得失。现保存在《汉书·艺文志》中的《六艺略》大序,是一篇洗练精辟的经学总论:
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终始也。至于五学,世有变改,犹五行之更用事焉。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存其大体,玩经文而已,是故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经立也。后世经传既已乖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后进弥以驰逐,故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安其所习,毁所不见,终以自蔽。此学者之大患也。
它的小序论述专门学术的源流得失,与大序作纲目配合,更好发挥简明学术史的作用。《七略》中的小序写得都很有质量。“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54]对于道家的宗旨、特点、得失以至发展源流,这个小序分析得相当准确。